而蒙泰大地應對危機的做法是和牧場企業進行聯合,甘愿為牧場做“代加工”。“對牧場來說,奶價上漲的幅度不會很大,所以他們對飼料成本上漲也很頭疼;而對飼料企業來說,一味漲價也會丟失市場,所以‘代加工’這種模式不但對牧場也對飼料企業都是有效降低成本的最好方式。內蒙古奶業規模化發展的趨勢越來越快,飼料企業必須跟上,而‘代加工’模式能保證牧場和企業都能實現雙贏”,郝忠義說,蒙泰大地公司已經與圣牧高科形成了合作,完全按照圣牧高科旗下牧場的要求加工飼料。所有飼料原料進廠都經過牧場和企業的雙重檢測,對應的出廠制成品質量也經過兩家企業的100%檢測。據郝忠義測算,“代加工”會為圣牧高科牧場每頭奶牛每年降低200元左右的飼料成本,而且因為不需要通過中間流通環節,所以企業的銷售成本也降了下來。同時企業直接針對目標客戶,易于隨時了解養殖中出現的新情況,完善企業的飼料配方。郝忠義說:“‘代加工’模式今后肯定是一個發展方向”。據他介紹,目前蒙泰大地公司的產品中,“代加工”產品已經占到了三分之一。
面對目前飼料行業轉型期的陣痛,內蒙古優牧特農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另一家選擇改變的飼料企業,不同的是,他們沒有選擇和養殖企業合作實現共贏的辦法,而是選擇了做大做強,提升自己核心競爭力的做法。幾年前還是一家小飼料廠的優牧特公司,去年在飼料企業競爭最激烈的時刻不退反進,在和林格爾盛樂園區投資建成了一座年產24萬噸反芻生物飼料的生產基地。在優牧特老總張金川看來,飼料企業要從比拼價格,比拼促銷,比拼服務的惡性競爭中走出來,就必須求變,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跨入飼料產品的高利潤藍海中。張金川說的藍海,就是現在優牧特力推的主打產品生物飼料。據張金川介紹,生物飼料被稱作第4代飼料,它的主要好處就是解決了粗飼料和精飼料的轉化利用率問題。它能提高15%——50%的轉化率,可以讓奶牛的產奶量提高1——2公斤,另外,可以促進奶牛機體健康,讓體細胞數明顯下降 30%左右。
從確定進入到生物飼料這個未知領域伊始,張金川和他的團隊就開始了艱苦的第二次創業。功夫不負有心人,優牧特開發的反芻動物專用生物飼料,獲得了國家專利和內蒙古自治區的科研成果認證,在市場上的反響也不錯。“現在的難題是提高客戶對這個產品的接受度,為此我們準備加強在售后服務方面的工作,深入牧場多做些飼喂對比試驗”。張金川說。
眾所周知,優質牛奶是奶牛將食物經過一系列的消化吸收后的物質轉化,想要產出好的牛奶,奶牛飼料就顯得尤為重要。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許多牧場對飼料的質量和營養轉化率并沒有多少概念上的認知,只表現出對品牌的一些認知度。近來,一些大型乳品企業或養殖企業都在投資生產自己的飼料,或是和大型飼料企業進行資產重組,以實現產業鏈聯合。而國內的一些如新希望、大北農、通威這樣的大型飼料企業,都在朝著飼料、食品加工及養殖、動物藥品等多元化發展。相信隨著養殖規模化的發展和公眾日益增加的對飼料和食品安全的關注度,我國的飼料工業整合進度還要加快。